希腊汉学中心主任斯塔夫洛斯谈非遗保护与跨文化合作: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来源:中新社、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5-01-09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教席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希腊汉学中心主任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8日在世界汉学中心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与跨文化合作时如是说。

1.jpg

  1月8日,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右2)围绕“非遗保护与跨文化合作的新实践”主题进行对话。

  当日,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等多名希腊学者因世界汉学中心举办的“非遗里的中国年”暨“典籍里的中希文明”系列对话活动相聚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当地逛大集、寻年味,感受“非遗里的中国年”,并围绕“非遗保护与跨文化合作的新实践”等主题展开系列对话。

  对话中,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表示,非遗是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内容。他对在当地大集看到的非遗项目胶南年画和杨柳青年画印象深刻,认为其承载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马上就要到来,这些非遗项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他说。

  对于保护非遗,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认为希中两国有诸多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就如何唤起民众自觉保护非遗的经验,他以中国的春节和希腊的狂欢节举例说,中国可以借鉴希腊将非遗展示和节庆经济结合的做法,而中国在节庆活动中融入现代科技的方式值得希腊学习。

2.jpg

  “中国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思想家也说‘只有观察其他星的运转,才能知道地动’。”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说,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文化交流必不可少,非遗通过跨文化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生背景,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

  同时,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表示,跨文化合作能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非遗的保护中,跨文化合作的弊端不可忽视,如文化同质化风险。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为了迎合更广泛的受众,地方文化可能会被简化或改编,导致其原有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被削弱。”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文化交流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世界汉学中心.jpg

  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中心依托北京语言大学丰富的汉学研究资源,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建构学术服务和研究平台,凝聚全球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打造世界汉学家母港与世界汉学“根服务器”。

  世界汉学中心精心打造了全球汉学家信息网络系统,联络沟通了100多个国家、近5000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研究与知识资源,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促进汉学家与汉学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汉学学科发展,培养汉学学术新人才,与汉学家共同建构跨越空间的汉学(中国学)学术共同体。世界汉学中心将依托其深厚的汉学学术资源,持续邀请更多海外优秀汉学大家入驻世界汉学中心从事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让世界汉学中心成为世界汉学家的学术研究母港,帮助汉学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建设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新传播体系。使世界汉学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学枢纽,推动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回归中国,并阔步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