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文明之源,筑理解之基。从属望中国、倾听中国到理解中国、讲述中国,汉学家向世界客观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性说明中国新发展,让世界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中国思想、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
2024年10月30日,秋色正浓,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会堂开幕,来自世界40余国家的近百位汉学家再次相聚,共同展望世界汉学未来发展的学术思潮,以“读懂中华文明,携手推进世界现代化事业”为主题,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成功道路与中国发展经验的世界意义。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陆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国专家司副司长史麦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世界汉学中心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阿根廷国会议员埃米利奥·何塞·拉蒙出席并致辞,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主持开幕式。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朱桂杰,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李英,人社部外专司交流处处长陈宇,教育部国际司欧亚处处长刘剑青,北京语言大学各院系代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数十所高校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
陆慷表示,“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是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重要贺信精神,发挥各国汉学家融通中外文明使者作用,推动世界汉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在福建段的交流活动中,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达成了读懂中华文明、携手推进世界现代化之路的重要共识,有力汇聚起共逐发展之梦、共筑安全之基、共聚文明之光、共架民心之桥的力量。今天,各位汉学家朋友将围绕加强世界汉学学科建设、发挥世界汉学家文明使者作用等议题,深入交流学术观点,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凝聚共识,汇聚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汉学家力量。陆慷表示,我们愿同各位汉学家一道,坚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增进不同国家人民理解互信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铺就文明进步之路。坚持开拓创新,促进世界汉学高质量发展,用不同语言诠释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崇高追求,为人类贡献熔铸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开启世界汉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坚持“同球共济”,推动文明交融民心相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文明交流民心交融故事,为世界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让人类现代化硕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在座各位汉学家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行动派。让我们奋楫笃行、接续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埃里克·索尔海姆先生表示,自马可·波罗时代以来,中国便以杭州这一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为典范,展示了其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上的先进性,令欧洲为之震撼。中国不仅是历史上许多最伟大领袖的摇篮,亦是诸多重大文明成就的发源地,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治理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卓越智慧。他进一步阐述,中国作为伟大智慧、历史和传统的载体,对全球文明对话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他特别提到,尽管各国追求现代化,但并非意味着西方化,而是以各自独特的文化为基础探寻社会向前发展的路径。中国所展现的现代化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形态建构的双向律动。他认为,相互学习是文明交流的核心,汉学家在促进世界对中国文明的理解与欣赏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华文明以其精彩、神奇与美丽,为全球文明多样性贡献了宝贵财富。最后,他呼吁各国应基于对文明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加强相互学习,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繁荣未来。
段鹏校长表示,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参照价值。汉学研究应将其视为“活的”传统进行解读,关注中华文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把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放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去探讨,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和今天的中国发展道路。段鹏校长强调,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所形成的兼收并蓄、开放和谐的形态与格局。汉学家们的研究与翻译工作,不仅展现了多元立体、可亲可爱的传统中国形象,还把以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共赢为鲜明特征且致力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现代化中国故事向全世界讲述出来。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日趋动荡、文化走向撕裂与极化的当下,我们更需要有建设性和引领性的思想和话语来带动世界未来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文明倡议中所提到的,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段鹏校长特别介绍,北京语言大学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目前已在全世界建立了2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阿根廷、希腊、阿塞拜疆、乌拉圭、智利等12个国家,建立了汉学中心;并且在积极推进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与新加坡、韩国、伊朗等18个国家签署了部长级的经典著作互译备忘录,在海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学术影响。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发挥“世界汉学家摇篮”的优势力量,与世界各地的汉学家们携手,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贡献北语的力量。他呼吁各位嘉宾充分利用大会平台,深入交流,为汉学研究的未来发展碰撞出火花,共同为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携手推进世界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埃米利奥·何塞·拉蒙议员表示,感谢北京语言大学的盛情邀请,很荣幸能代表阿根廷参加此次会议。在全球化、多极化的当今世界,阿根廷与中国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极为必要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阿根廷获得了广阔的发展机遇,阿根廷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学生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投身文化交流活动中。他表示,期待两国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两国人民间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共同建设繁荣、美好的未来。
史麦男副司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因人才、知识、技术和文化交流而引进的外国专家,对我国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飞跃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国专家通过他们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专业知识,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也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汉学家们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是以卓越的学术造诣,深厚的文化理解力,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外国专家在中国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更多的汉学家加入到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行列中来。
开幕式上,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徐宝锋发布了世界范围内首个《世界汉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建设成果进行了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卓越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在首席专家徐宝锋教授的带领下,历时三年,通过口述访谈,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路径,系统性梳理完成了自建国以来全球五大洲汉学与中国学的发展情况,完成了32万字的《报告》。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共15章。通过详实的数据,全面、深入地反映了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勾勒出了全景式的世界汉学图谱,是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参考。
在聘任仪式环节。
倪海东书记宣布北京语言大学《关于聘请马克林教授、曹伯义教授、鲍德松教授为北京语言博士生导师的决定》,段鹏校长向三位汉学家颁发聘书。
在揭牌仪式环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语言大学决定成立全球南方研究院(Institute for the Global South),并于本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举行全球南方研究院揭牌仪式。段鹏校长、史麦男副司长、埃米利奥·何塞·拉蒙议员、莉莉亚娜教授共同为全球南方研究院揭牌。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何莫邪,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韩经太先后进行主旨演讲。
张西平教授表示,文明的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这一点已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汤因比的多样文明论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为理解世界文明演化提供了重要视角。文明互鉴则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欧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便得益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然而,人类历史上对待不同文明也有惨痛教训,如西方殖民者对其他文明的掠夺与摧残。如今,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既体现人类共同价值,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底色,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发展,也是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追求。中国应向世界介绍这种新形态,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大融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的文明互鉴观为这一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之道。
何莫邪教授表示,对话不仅是世界汉学家大会的应有之义,更是快乐与工作意义的源泉。对话不仅是交流的基础,更应深化为交友,通过友谊性的坦率交流,实现深层次的相互理解。何莫邪教授进一步指出,对于中国经典文献的理解,不应受限于地域或身份,他引“精通《论语》未必是曲阜人”为例,强调孔子及其思想是世界文化遗产,对《论语》的解读应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而应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在深入剖析经典文献时,何莫邪教授以“哭”字为例,指出古汉语中“哭”的特定含义与今人理解存在差异,强调准确解读古典文献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当前某些翻译中存在的误解,并强调这些误解不仅关乎字词,更可能影响到对古典思想深度的理解。此外,何莫邪教授还以“仁”字为例,指出,翻译应深入挖掘其哲学内涵,而非仅作字面翻译。最后,何莫邪教授提出,真正的对话应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实现东西方视角的交融。他以自己为例,说明了一个既能以西方视角审视东方文化,又能以东方视角理解西方文化的学者的理想状态。他认为,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视角,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与理解,达到学术交流的最高境界。
韩经太教授表示,“诗意中国的文明互鉴阐释学”是其研究的核心理念,旨在深入探索文明互鉴与中国阐释学的内在联系及价值。他高度提炼了“诗意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并通过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与先儒孔子、庄子的智慧相对话,进一步挖掘了这一标识的深层意蕴。在文明互鉴的框架下,韩经太教授明确划分了感性、理性和诗性三个交流层次,强调了交流层次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智慧碰撞、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他运用阐释学作为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既确认了中国古代阐释传统与西方诠释学的文化异质性,也关注了西方诠释学在进入后现代所面临的阐释困境。通过海德格尔与庄子哲学交流的典型案例,韩经太教授展示了文明互鉴在哲学层面的深远影响和成功实践。最后,他强调,发掘古典智慧并找准其与现代问题的契合点,对于化解当今国际冲突、推动文明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方向将引领我们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文明新境界。
主旨演讲后,“国学与汉学”“汉学与翻译”“汉学人才培养”专题讨论会顺次举行。
在“国学与汉学”专题讨论发言环节,墨西哥汉学家莉莉亚娜以“当代中国研究学者与汉学家的任务”为题,西班牙汉学家劳尔·拉米雷斯·鲁伊斯以“西班牙的中国(和亚洲)研究:分析、演变和前景”为题,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教授崔希亮以“汉学家的成长之路”为题,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杜运辉以“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主体性”为题,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方铭以“浪漫主义与屈原”为题进行主旨发言,方铭教授主持本场发言,世界汉学中心拉美汉学与文化中心主任、阿根廷国会大学教授孙新堂担任学术翻译。
在“汉学与翻译”专题讨论发言环节,泰国汉学家谢玉冰以“暹罗之《西游记》:不朽的‘经’‘灵’文化”,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以“我的翻译梦和中国缘”为题,北京大学教授张冰以“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典籍域外传播”为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张洪波以“中俄文学和戏剧作品的交流与传播:现状与建议”为题,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事业部资深专家、中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华以“《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心》—中国文论海外英语译介的个案探察”为题进行主旨发言,张华教授主持本场发言。
在“汉学人才培养”专题讨论发言环节,哈萨克斯坦汉学家法蒂玛以“论现代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的现状”为题,伊朗汉学家好麦特以“探讨在中国新时代框架内汉学家们的使命”为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李秋杨以“新汉学视域下当代西班牙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题,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党委书记梁彦民以“汉学研究视野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创新”为题进行主旨发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主持本场发言。
10月30日下午、31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各学术单元将陆续举行。
2024-10-31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