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2日下午14时至18时,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大会:“一带一路”与世界汉学发展的分论坛:中国经典在海外的文本译介与影响研究成功召开。论坛的上半场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早副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慧副教授评议,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8名师生与会发言。论坛的下半场由黑龙江大学关秀娟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李萍教授评议,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8名师生与会发言。
上半场发言
发言人:关秀娟(黑龙江大学)
发言题目:《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俄译传播及其路径探析》
黑龙江大学教授关秀娟围绕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俄译传播及其路径探析展开发言,指出当代儿童文学俄译的现状应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此,关秀娟提出三条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俄译路径:一是官方、民间组织应上下配合;二是出版机构应契合译入国的实际情况;三是文化界应借助多媒体,多模态、多渠道拓宽译路,以此促进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外译和传播。
发言人:袁喆(四川大学)
发言题目:《神圣·日常·历史:话本小说在捷克的异质空间建构》
四川大学副研究员袁喆的发言聚焦话本小说在捷克的异质空间建构。袁喆指出,捷克学界对中国话本小说的关注始于汉学家普实克的译介和阐释,她从两个维度来论证话本小说的异质空间建构:一是话本小说文本内部的异质空间建构;二是话本小说在中西方文学交流研究中表现出跨文化特征。该报告从中外文学研究史的角度,发掘出了话本小说在世界文学场域的独特之处。
发言人:冯莉丝(南开大学)
发言题目:《老舍〈骆驼祥子〉与〈二马〉的意大利语首译本探析》
南开大学讲师冯莉丝以老舍《骆驼祥子》与《二马》的意大利语首译本探析为主题,介绍与分析了三位汉学家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并探究了这两部作品在意大利的接受与传播情况。冯莉丝认为,《二马》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及对东西方文化的反思弥足珍贵,并特别指出两位汉学家译者在翻译时,有效地呈现了许多传达中国文化元素的隐喻和明喻。
发言人:范玉雪(Pham Ngoc Tuyet)(北京语言大学)
发言题目:《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经典在越南传播特点》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范玉雪围绕跨文化视域下中国经典在越南传播特点展开论述。范玉雪指出,越南积极接受了大量中国经典,这些作品在越南的传播过程中,不但加深了越南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丰富发展了越南文化本体。范玉雪从文化学的文化类型理论入手,对文本特点、意象特点,以及接受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经典在越南传播的整体特点。
发言人:於伟澄(复旦大学)
发言题目:《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区的传播-传播范式、译者群体与出版社策略》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於伟澄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区的传播-传播范式、译者群体与出版社策略为题,他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德国的自由译者之所以能够将莫言、刘慈欣、郭敬明、金庸、余华等人的类型小说系统性地介绍给德国读者,离不开德国成熟的文学机制(Literaturbetrieb)的运作。於伟澄从这一角度切入,剖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国近20年的传播现状,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范式转换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路径。
发言人:何霜(华中科技大学)
发言题目:《知识翻译学视域下陈荣捷〈近思录〉英译本的儒学知识译介》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何霜的发言主题是知识翻译学视域下陈荣捷《近思录》英译本的儒学知识译介。何霜借助Python进行LDA主题建模与Lancs BoxX等软件进行量性与质性分析,考察出《近思录》英译本脚注主要呈现的三条文化脉络,进而揭示了中国哲学体系形成与发展过程。
发言人:李晗(北京外国语大学)
发言题目:《〈圣谕广训〉译介与海外传播对汉学发展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晗的发言聚焦《圣谕广训》译介与海外传播对汉学发展,她指出《圣谕广训》的译介和海外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拓宽了对《圣谕广训》研究领域的了解,有助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圣谕广训》进行解读。李晗在归纳《圣谕广训》的译本研究、翻译策略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它的海外传播和对汉学研究的影响。
发言人:张心悦(北京师范大学)
发言题目:《余华作品跨文化传播与接受——基于〈活着〉到〈文城〉的承续式书写》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心悦以余华作品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为题,提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为:加快经典化步伐,避免被海外学者“代言”;推动建立跨界文学“共同体”,追求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动态平衡;加强中国当代文学与国际中文教育联动。在跨文化视野中审视余华作品的发展走向,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多元思考。
评议人总结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慧副教授对上半场发言进行了总结:第一位发言人李慧副教授认为关教授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海外译介传播路径的思考不仅适用于儿童文学,也同样适用于经典作品的海外传播。第二位发言人袁老师的研究对拓展小语种研究者的学术空间提供了一个范本。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对普什克的文本进行阐释,这个选题有新意,为小语种老师研究的转型提供范例。第三位发言人冯老师关于老舍《骆驼祥子》在意大利的研究和传播的选题,对于文本翻译策略的探索有很大意义。第四位发言人於博士提出的中国作品海外传播路径对其他中国作品的传播也有很大助益。第五位发言人范老师分析越南对于中国经典的接受情况,非常新颖。第六位发言人李晗博士所研究的是《圣谕广训》,这本书在海外传播甚广,为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第七位发言人何霜博士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对文本进行量化和质性的研究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最后的发言人张心悦同学提出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与前面《圣谕广训》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总的来说,这一场发言主题丰富,语种多样,非常精彩,深受启发。
下半场发言
发言人:冯俏丽(广西民族大学)
发言题目:《从“文本共同体”走向“文化共同体”:论泰王国诗琳通公主的“善译”思想》
广西民族大学讲师冯俏丽指出泰王国诗琳通公主是当今中泰友好关系的使者,她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走向东南亚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冯俏丽强调,诗琳通公主的中国文学译介,无论是文本的选材策略与翻译策略,还是译介的副文本手段与外文本谋划,均彰显了她的“善译”思想:即弘扬人性真善美,消弭矛盾与冲突,理解他者与反思自身,从“文本共同体”迈向“文化共同体”。
发言人:邹金娜(黑龙江大学)
发言题目:《俄译建筑类文本中隐喻术语的文化意义与传达》
黑龙江大学博士后邹金娜关注俄译建筑类文本中隐喻术语的文化意义与传达,她指出:中俄两国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翻译建筑类文本中的隐喻术语时,不能忽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邹金娜探索并分析俄译建筑类文本中隐喻术语的文化意义与传达,剖析了汉俄语言中隐喻术语表达方式差异的原因及其语义偏好,以期更好地推进建筑类文本俄译工作。
发言人:李慧(北京外国语大学)
发言题目:《康和子〈汉籍述要〉中对“大学”的论述》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李慧以康和子《汉籍述要》中对“大学”的论述为题目,介绍康和子《汉籍述要》内容,指出该作品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四书”的内容及其思想,并且参考了张居正的《四书直解》的内容。李慧深入地分析了康和子《汉籍述要》的文献来源、文本结构,以及其中对“大学”思想的评价及文本的特色。
发言人:王爽(西南大学)
发言题目:《知识翻译学视域下文学名声的操纵——〈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海外传播的“自谋”与“他助”》
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爽围绕《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海外传播的“自谋”与“他助”展开论述,她指出:典籍英译存在跨语言、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缺少赞助环境等困境,需要译者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注重翻译文本与策略的选择,构建多模态协同传播路径,提升典籍外译在目标语环境下的亲和力与传播力,从而实现中西文化的知识共享与文明共鉴的目标。
发言人:皑玛Andreea Ema Stoian(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
发言题目:Exploring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from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omanian Literature
北京电影学院讲师皑玛围绕经典及当代罗马尼亚文学中文译作展开讨论,她指出,语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动态相互作用,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引人入胜的话题,并揭示出翻译艺术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皑玛深入探讨了经典及当代罗马尼亚文学中文译作的迷人世界,展示了这一领域的辛劳成果与当下挑战。
发言人:李娇(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言题目:《冯骥才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娇以冯骥才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为主题,分析得出,德国汉学界从跨文化比较视角和心理学视域,对冯骥才及其早期作品的解读与研究,可为国内冯骥才研究提供域外视角的借鉴。需要反思的是,大众读者的反馈则展现对陌生文化的审丑窥探,未能超越单调滞后的猎奇性。
发言人:林雪琪(韩国外国语大学)
发言题目:《中译韩技巧比较研究:以〈狂人日记〉韩译本为中心》
韩国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林雪琪的报告重点是中译韩技巧比较研究,围绕《狂人日记》韩译本展开深入探讨。林雪琪选取五本具有代表性的《狂人日记》韩译本,通过原本与译本的对比,译本之间的比较,分析《汉语翻译技巧》提出的六种中译韩翻译方法在不同译本中的运用与不足,为日后经典作品翻译提供了参考。
发言人:高芳(贵州大学)
发言题目:《西南地区民间故事在日本的译绘与接受研究》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高芳围绕西南地区民间故事在日本的译绘与接受展开论述。高芳以西南地区民间故事日语绘本为研究对象,从出版调查、读者评论两方面出发,结合KH Coder软件处理结果,考察其在日本的传播及接受情况。研究显示,日本读者对西南地区民间故事日语绘本整体满意,是较成功的案例,有望为中国民族文学、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些许参考。
评议人总结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李萍教授对下半场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第一,大家的选题非常有意义。比如邹老师谈到了建筑类文本的隐喻意义,这对生活实践非常有帮助。第二,不少学者基本功很扎实,李慧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我们看到了康和子翻译的全貌。第三,从年轻学者的话语体系中,我们能看到更新换代的迅速。比如王爽同学提到的知识翻译学,在她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新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融合。第四,对经典人物进行解读有新的角度。第五,感受到我们的青年学者治学严谨的态度,在皑玛老师的发言中可见一斑。第六,学者们佐证材料准备得非常的充分,阐释得相当清晰,比如李娇同学,林雪琪同学。
李萍老师最后感叹下半场的分享非常精彩,也让我们看到了汉学与中国学学术发展的广阔的前景。汉学与中国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正在迅猛地发展,这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我们这一次相逢在青岛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我们一起努力使汉学与中国学这个学科发展得更好,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2024-12-25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