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以“国歌词作者”、戏剧家田汉早年的心路历程为线索,展现民国时代背景下戏剧人的艺术创作与情感历程……话剧导演田沁鑫打造的青春版《狂飙》,把人们带入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当年由演员辛柏青、袁泉、陶虹、朱媛媛主演的此剧一经问世,就获得了热烈反响。如今时隔16年后重排此剧,意在向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致敬。田沁鑫说,此次以95后为主,他们青春洋溢、充满活力,演绎一代戏剧人当年的激情和热血。
今年是话剧诞生11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密集开展。国家话剧院举办“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主题论坛”,集合全国话剧人探讨今天中国话剧所面临的现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主办的“历史回放 舞台辉煌——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2017年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推出“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演出季”,20台中外精品话剧在6月至11月亮相京城各大剧场。演出季期间,还将展开名家艺术讲坛、“与艺术面对面”、剧本朗读会等多场活动。在各地,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展开。
“从1907年春柳社的话剧演出活动算起,今年中国话剧迎来110周年。”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说,11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为话剧艺术在中国大地扎根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投入到话剧的创作、评论、研究工作中,让话剧发展前景光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介绍,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舞台上西洋风格的演出惨遭失败后,话剧从业者意识到,在艺术上全盘照搬西方根本行不通;在抗战时期,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学科主任的张庚就曾提出“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主张。他认为,话剧民族化必须向一切传统的民族的形式学习;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在新中国文化格局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而话剧在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熏陶也一直没有中断;新时期以来,话剧对于传统精神更加注重,并且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经过110年的发展,中国话剧在新的阶段,面临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如何平衡艺术与市场等问题。正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所说:“话剧诞生110年了,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今天仍旧处在一个变革的节点。”
原创力缺乏、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为了展示成果评选模范监狱,监狱负责人闻讯紧急组织犯人强化训练,岂料学员洋相百出,监狱贪赃枉法等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即将在北京演出的话剧《模范监狱》,是文化学者易中天第一次尝试话剧。易中天说,这是他从广播剧里听来的新闻。虽然是民国戏,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出品人吕冰则坦言,做原创话剧,从找作者、找题材到实施落地,十分不容易。
就话剧的现状而言,如何提升原创力成为各方关注问题。国家话剧院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都以原创为主题词。“原创缺乏、文学性不足,是当下话剧的重要问题。” 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说。
编剧李宝群也提到,当下中国话剧正处在困局、僵局之中,问题多多,亟待突破。“而制约当下戏剧发展的瓶颈,就是优秀原创剧本严重匮乏。无论是主流戏剧,还是非主流戏剧,无论是通俗娱乐戏剧,还是实验探索戏剧,无论是现实主义戏剧,还是非现实主义戏剧,无论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院团,无论大剧场戏剧,还是小剧场戏剧,都受制于优秀原创剧本的匮乏。”
李宝群说,中国话剧的发展始终缺少更强大更丰沛的文化支撑,底座不牢基础不稳。“在将民族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方面,一代代中国话剧人进行了不少探索,成绩不容抹杀,但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还没有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彻底打通,形成良性的传承关系和最有效的链接。”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郝戎谈到今天中国话剧所面临的困境,他认为国内的戏剧意识和形态都与国际领域很难对话,许多国外同行到中国想看的是传统中国戏剧——京剧,中国的话剧似乎还不能和国际戏剧产生对等交流。
此外,话剧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关的产业链条也没有建立,也被一再提及。中国电影这些年迅猛发展,就和产业发展、市场环境的形成有关。相比中国电影,话剧从策划创作到宣发营销,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机制。
诚然,话剧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指出,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国内目前话剧人才培养体系或者培养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目前话剧发展的巨大需求。”
探索中国话剧民族化现代化
可喜的是,中国话剧人一直没有停止对自己话剧的深刻剖析,没有停止对中国话剧的民族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思考。
中国话剧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民族化的探索,包括焦菊隐、黄佐临、徐晓钟在内的许多前辈艺术家进行大量创作与论述,至今已经60余年。话剧导演王晓鹰说, “最近10年中国话剧人在一部分创作实践中刻意追求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现代舞台意象,或者叫‘中国式舞台意象的现代表达’。”
王晓鹰阐释道,“中国式舞台意象是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并通过融合现代手法和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美感。”
《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田沁鑫致力于中国传统与舞台艺术的融合,这一部部叫座叫好的作品都是她用心探索之作。田沁鑫说,对自己的民族文学和文化怀有敬意,是每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自信。可惜的是,现在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存在遗弃或者忽视的状况。“希望让戏剧成为传统的转换器,让更多人去了解、去亲近文化。”
这个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学习。引进自英国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以一匹“偶马”为主角,通过大胆创新,给人们带来震撼。日本、韩国的话剧民族化也值得借鉴。日本话剧大师铃木忠志,将西方话剧和日本能剧等日本传统文化对接,开展本土实践,获得了世界关注的目光。“我们从更多更深入的创作思考开始,从更多更自觉的创作追求开始,当然,更要从解决中国话剧原创力面临的深层困境开始,向世界经典学习,向民族传统学习。”王晓鹰说。
李宝群说,中国话剧要持续发展,就要在东西文化交融中建构起强大的戏剧人学传统,并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精髓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要让长河永流、薪火相传、香火永续。
中国话剧诞生在青年学生中间,在校园中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影响。针对如何有效促进校园戏剧的发展,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戏剧教育合作模式等热点问题,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白雪峰说,近年来,国家话剧院与北京西城区政府共同举办了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活动突出体现文化惠民,推动话剧进校园、进社区,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挥了积极作用。白雪峰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中小学和教育部门合作,通过低票价、公益演出、艺术讲座、排练探班、文艺支教等多种途径,探索建立话剧普及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热爱话剧、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
李宝群说,中国戏剧界很有必要在中国话剧110周年之际重新开展一次戏剧观的大讨论,重新检讨我们的戏剧观,深度拓展我们的戏剧观和戏剧思维,以此来推动中国话剧的发展。
2025-01-10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