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Bolor,来自蒙古国。我的中文名字是保罗,一听到我的名字,大家一定以为会看到一个高大帅气,金发碧眼的小伙子,很可惜,并不是。其实,这就像我们对一个陌生文化的态度一样,我们总是习惯于给陌生事物贴上标签。比如提到日本,就是寿司;提到埃及,就是金字塔;提到蒙古,就是整个都是一片草原——人人都会骑马,能歌善舞。很遗憾,我既不会骑马,又五音不全。
同样,在我没有来北京之前,对北京的印象标签就只有“长城”“故宫”“烤鸭”,还有一个“还珠格格”。但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我对中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当初的标签也都已经淡化,被一群可爱的中国人和说不完的故事所替代。我印象中的中国变得更加生动真实,我也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的“标签更换运动”。之所以能完成这次更换,是因为我掌握了汉语这一语言,而这也使我开始真正理解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什么深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汉语,汉语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掌握汉语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能够更好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机会,也已经成为了能够与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获取更多知识的一大途径。在这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泛滥,每时每刻都产生着大量断章取义或偏激的新闻,而掌握汉语和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则让我们获得了那么一丝丝辨别真实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消除偏见,获得真知。
保罗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解开对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误解,发现某些我们道听途说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其实并没有传闻中所描述的那样惊悚,也会发现看似美好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完美的弊端。我们学会多方位思考问题,我们的世界观也更加成熟、完善。我们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孕育在不同的文化里,但我们都有喜怒哀乐,我们都相似又迥异,对未来有着同样的期盼。多种语言让各国青年有了“心连心”的桥梁,它让我们摘掉了一个个无用的标签,最终让我们拥有一颗更加包容的心。在我看来,这就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保罗参加“讲好中国故事——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演讲大赛
今天,你若再问起我对北京的印象,我会想起:CBD巍峨耸立的高楼,地铁站匆匆忙忙的人流,胡同里安详地摇着扇子的老人,还有在旁玩耍的孩子。我还会想起北海的白塔,西山的落日,校园草坪上载歌载舞的来自五洲四海的同学······那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朋友,还有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风景构成了我对这里的认识。我会向我的国家和全世界讲述这些鲜活的人和事,告诉大家,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2024-10-21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