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帮助女性发声,来听一听“她说”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徐明徽

2018-11-21

  当下,女性权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挣扎于困顿中的女性渴望获得更多关注与空间。近日,作家姚鄂梅关注当代女性生活现状的长篇小说《西门坡》,被搬上了多媒体艺术大展《她说》,即将于12月在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展演。

  11月17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携手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主办的“《她说》——文学作品的孵化与创新”主题沙龙活动在上海作家书店举行。策展人周可、作家姚鄂梅、滕肖澜、葛圣洁与观众一起,就女性生存空间及中国原创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议题进行探讨。


41.jpg

  活动现场


  周可是一名话剧、音乐剧导演,她说希望通过女性作家文学创作及文学影视、戏剧孵化泛读,在文学作家和戏剧艺术家的交谈讨论中,实现文学作品和戏剧影视艺术的跨界碰撞。“与此同时,还想和大家聊聊女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种种体味,以及文学作品与戏剧、影视、展览等多元化改编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42.jpg

  《西门坡》书影


  小说《西门坡》中,主人公辛格在孩子出生后,成了一位全职照顾家庭的母亲。而因为新《婚姻法》的出台,与丈夫的一场模拟离婚分割财产的讨论,最终导致家庭的分崩离析,并落入了窘迫的生活境况中。她在《第二性》杂志编辑安旭的安排下,带着女儿进入隐匿于都市之中的“西门坡一号”生活。姚鄂梅设计的“西门坡一号”,是一个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互助组织,组织中的每一位女性都有不幸的生活磨难,呈现出偏执、抑郁、癫狂、冷漠等等负面的心理状态。

  2017 年,上海戏剧学院与作家姚鄂梅签订了小说《西门坡》的戏剧版权转让协议,并投入改编与制作中去。周可则以《西门坡》为蓝本,创作了《她说》这样一个充满互动体验的展演。除了《西门坡》的故事,周可还选取了《安提戈涅》《玩偶之家》《美狄亚》等多部中外经典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和片段进行创新演绎。此外,一些台词和独白,将打造成“声音影像剧场”,通过声音、影像记录下来放到独特的装置作品中去展现,营造一个剧场的概念,也是对戏剧的一种拓宽,对女性境遇的一种映照。

  姚鄂梅直言,《西门坡》能被选中改编是不容易的,因为小说风格比较阴郁,不适合搬上电影或电视剧,“我写了非常无助的女士自动聚齐到一起,过起了类似于共产主义的生活,最后她们的出路没交待特别清楚,但最终也不是很好的出路。故事风格不明媚不阳光,但我觉得它是展示当下女性生活的一方面。”

  有读者评论这是一部属于女性主义视角的作品,姚鄂梅说自己动笔时并没有这样想,每个女性天生就是女性主义者,当“她”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时候,“她”是受到环境、偏见各种各样的压迫,“她”想反抗。


43.jpg

  活动现场


  周可则将《西门坡》做了许多拓展,将姚鄂梅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一贯性地延续了下来。周可介绍,当她和团队第一次看到《西门坡》们,被女性乌托邦这个概念吸引住了。“过去在福建、广东一带曾有‘自梳女’,他们为了摆脱现实生活对她们的困扰,将头发盘起,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这其实只是个表象,更深层来讲,对所处的男权社会她们能采用的一种自我防卫、保护,能够在这样的社会下能够坚持自己的生长,争取到更多的自由。”

  因为出身上戏,很多朋友觉得周可应当将《西门坡》顺理成章地改成舞台剧和话剧,但这让周可思考,如果舞台剧故事和小说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变化,那么舞台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如果只是把小说的故事搬上舞台,让观众进到剧场,只是看到人物故事和命运,它的意义又何在?

  于是周可提炼了《西门坡》中“女性乌托邦”这个概念,“它更像个寓言故事,提供了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很像一个社会缩影、时代的缩影,甚至可以把古今中外很多女性境遇都放到场景中,不论这些女性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下,是否都产生过这样一种逃离,而进入桃花源般的女性理想国。”


44.jpg

  《她说》海报


  当下中国社会盛行“丧偶式婚姻”,父位缺失而女性抱团取暖,其本质在周可看来与上述概念并无一二。而这样的状态并不是今天独有,翻开过去的小说、戏剧作品,都能一一找到映射。

  周可曾在洱海边租过一个房子,“帮我打理那个院子的是当地一个妇女,很能干,她的生存境遇是大多数边远山区或者是贫困地区劳动妇女的写照,她一个人种地,同时打两份工,还要赡养他的公公婆婆,他老公什么都不干,酗酒闹事赌钱。有时候会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无望感,而她们有家庭教会,这种组织给她提供了精神寄托,让她看到希望。大量农村妇女像她们这样,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却又不在一个维度。”

  周可于是决定做一个更有趣的跨界艺术展览,把《西门坡》中的女性乌托邦世界带到展厅,然后通过各个女性艺术家的视角,把现在的、过去的、戏剧中的和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女性故事,放置其中。“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所有走进去的观众,自己选择自己的视觉,自己选择自己的态度,自己思考和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各位观众如果走进这个展厅的时候,也会看到部分关于《西门坡》的故事,还会看到更多的故事。”

  “希望通过展览,有些作品是能够保存下来影响更多的人,让处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下的女性境遇达到一种通感,让更多人去感知到需要帮助的人,也希望未来跟其他有可能的相关组织一起,看看怎样通过艺术作品能够对社会有所改变,”周可说。

  女性争取自己的权利,谋求生存空间,并不与男性对立。周可强调,这不是一个“反男权”的作品,尤其不希望出现二元对立的状态。

  由上海作协等主办的上海文学影视创投峰会已走过两年,迄今共有五部作品经创投峰会推介后得以版权交易,《西门坡》是第一部成功孵化、改编的作品。沙龙现场,上海作协签约作家葛圣洁表示,“IP开发对于作者来说可能是机遇,但也可能是危机。因为它会引领作者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作品,但是也可能会为了这个市场一味迎合观众。作者应该专注于写作,不能一味追求小说可视化。”

  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以自己正在改编的长篇《城中之城》为例谈到,从写作者转换到编剧的身份,对滕肖澜来说也是一次重新学习,“小说与编剧是两种艺术逻辑,写小说像拿着毛笔写,它自然而然会晕出很多东西,晕出东西越多,越是好小说;剧本正好相反,一开始只是拿铅笔点几个点,然后把点连起来,然后以点到面。也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