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培育文学的精神土壤。近年来,从文化学视角研究文学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11月17日,首届全国文学文化学高端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涵”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关注文学与文化的互动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研究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诸如文学心理学、文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新兴学科。与此同时,文学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文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逐渐淡化,并呈现出互动融合的发展态势。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苏生表示,任何一种文学表达都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或多或少地表达着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表达也都处于一定的建构话语中,或多或少地呈现一定的文学想象。文学要应对当下的挑战,就必须具有文化学的传播和阐释方式。文化学对文学的阐释,能够推动文学的创新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文学诚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特的价值规律,但客观上,文学总是避免不了与各种文化形态发生交流、融通。而且,文学及其要素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文学也对其他文化特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五四运动即是由文学革命开端的。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对诸如“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审美文学”等文学形式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前,面对世俗化、网络化的冲击,文学呈现出多样化、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破碎化、边缘化的困局。在与会学者看来,从文化学视角开展文学研究,能够整合多元化的文学文化样态,形成互通、互联、互补的文学合力,从整体上增强文学的解释力和话语权,从而应对文学面临的种种挑战。
地域文化是观察文学的重要坐标
文学与地域关系密切,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地域文化是观察文学的一个重要坐标。在涂可国看来,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的关联愈来愈受到关注,文学研究出现了“文化的转向”,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逐渐趋向一体化。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夫龙认为,来自于不同地域的作家,与他们置身其中的独具特色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作家文化心态的形成,离不开他们所生活地域的文化背景。比如,鲁迅深受吴越文化影响,吴越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并逐渐内化为鲁迅的精神品质,构成了鲁迅文学作品、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的积极因子,并伴随和影响了他的一生。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温奉桥表示,现代以来,地域文学构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形态,极大拓展了中国文学审美疆域。作家在文化记忆、情感形态、审美趣味等方面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随着地域文学的繁荣,地域文学研究也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域文学研究本质上属于文化视角研究的范畴,为拓展当代文学研究思维空间,丰富研究模式和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
构建文学文化学学科
近年来,文学的文化研究范式越来越得到重视。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伟表示,文学与文化的结合,为考察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既有助于展示文学研究的丰富内涵,又有助于解决传统文学研究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为文学、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素材和思路。
鉴于文化与文学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与会学者建议,应加快构建文学文化学学科。涂可国表示,文学文化学要从整体性角度把文学文化纳入整个文化系统中,考察它的沉浮兴衰、历史流变,分析其在文化大格局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扮演的文化角色。
在张伟看来,文学文化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文化与文学各要素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大量地方的、民间的、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书面的文学文献资料构成一种对话关系,为传统文学研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论坛由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并进行了交流研讨。
2024-10-31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