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作者: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译文选自《西风落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39)
译者介绍: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学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译著一百余部,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中国人对景观有着从古培养至今,且自然而然的意象延伸能力。大漠孤烟、月落乌啼、枯藤老树、绿竹幽径、又或是月影横斜,简简单单的每个词都能在我们的脑海中绘出一幅或壮阔雄奇,或凄凉悲苦的景象。这与中国书画创作中的一个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留白,所谓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空白”作为载体呈现的是意境上的美。
在古诗词中,“留白”最为出彩的莫过于张继的《枫桥夜泊》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本诗以唯一情绪词“愁”落下基调,充实以密集的意象:月落、乌蹄、满天霜、江枫、渔火、愁眠、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和客船。营造气氛,让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完成诗词的意境传达。另外,中国诗词中从来不只以动词来平衡动静明暗,亦会用不同的名词意象,如本诗中宁静的月落和乌蹄,江枫和渔火,完美的景物搭配融入作者的愁绪,意境才得以传递,“留白”才不是空白。
那在英译诗中,如果我们选择直译,期待复制“留白”,让外国友人能欣赏到这种联想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像中国人一样培养诗词中所谓的景-情关联。因此,在翻译这样的诗词时,我觉得译者要做的不是“留白”,而是“填白”。在此译本中,许渊冲先生所用的:cry、streak、break以及最后一句“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 s dream and midlight still.”都是因为考虑到了目标语的情况,在原语境的氛围中继续延伸,丰富意境,填补空白。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不妨想象一下,月儿正缓缓而无声地落下,弥天霜色,空气宁静到被寒冷凝固,突然!传来一身乌啼,凝固的空气好似被啼叫碎裂了一条缝。因此,许先生用的“streak”真真是传神。在诗词翻译中,是否填白、如何恰当地填白,都是我们需要仔细斟酌、思量再三的。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